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缅始祖功业、共祈民族复兴。 记者 邓放 聂冬晗 摄
同根同源、同是炎黄子孙,同心同德、同绘华夏愿景。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和顺致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谦,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省政协主席孔昌生出席大典。
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出席大典。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古小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张志军,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程学源,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平,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阎京华,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台盟中央副主席符之冠,重庆市政协原主席徐敬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国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霍卫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大典。
当天上午,黄帝故里园区煦风生日、庄严肃穆。9时30分许,拜祖嘉宾们郑重佩戴黄帝丝巾,进寻根门、经系祖坛、过轩辕桥,缓步来到拜祖广场。
大典正式开始前,楼阳生为黄帝像启幕。
王凯代表省委、省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诚挚欢迎各位嘉宾、各界朋友的到来,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河南的关心支持。他说,河南作为黄帝出生地、创业地、建都地,历史上几经鼎盛、几度辉煌。进入新时代,中原儿女秉承祖志、奋发图强,凝聚了奋勇争先的创造伟力,续写了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一幅百业昌隆、物阜民丰、欣欣向荣的壮美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祭祖缅德、当继往而开来,慎终追远、须奋斗以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标定了新方位、赋予了新使命。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在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9时40分许,大典主司仪孔昌生宣布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
大典分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等9项仪程。
21响盛世礼炮如春雷乍响、穿透云霄。随后,铁凝、王光谦、楼阳生、王凯、张志军、程学源、郑平、阎京华、安伟等先后走上拜祖台,向黄帝像敬献花篮。
在净手上香仪程中,郝龙斌和凌友诗、王台生、林楚钦、杨钏玉、杨瑞凯、李海涛、周剑、石聚彬等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代表走到台前,虔诚上香。
在主司仪带领下,全体人员面向黄帝像,庄严肃立,满怀崇敬之情行施拜礼,深深三鞠躬。
共拜始祖仪程后,王光谦登上拜祖台,恭读拜祖文:“粤稽遐古,天地洪荒,具茨绵绵,我祖是降……”以虔诚恭谨之心,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祈福。
在高唱颂歌仪程中,来自香港、台湾、澳门和内地的歌手与56个民族的少年儿童,同歌《黄帝颂》,共叙家国情。随后,舞蹈演员们身着古装,和着悠扬的编钟韵律翩跹起舞,敬拜先祖。
祈福中华仪程开始。拜祖台上,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徐徐展开。来自海内外的30名优秀炎黄子孙代表,在画卷上缓缓盖印,祈福国泰民安。
最后,在天地人和仪程中,一条金色“巨龙”乘风而起,自黄帝降生的轩辕丘腾空翱翔。拜祖广场上,和平之鸽展翅高飞,心愿气球冉冉升起,巨幅黄底红字“天地人和”在直播画面中呈现,大典现场一片欢跃沸腾。在世界华人的拜祖圣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炎黄子孙放飞梦想,铿锵前行。
10时27分,孔昌生宣布: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典礼告成。
省领导孙梅君、孙守刚、江凌、张巍、王战营、陈星、王刚、张雷明、李亚、刘南昌、苏晓红、刘玉江、宋争辉、孙运锋、郑海洋、谢玉安、霍金花、张震宇、朱焕然、胡道才、段文龙等出席大典。
本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承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协办。我国港台地区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人纷纷举办同拜黄帝活动。社会各界代表及近百家新闻媒体近5000人在现场参加了大典。
固本开新又一春(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从拜祖大典看文化自信
记者 王延辉
又是一年三月三,黄帝故里拜轩辕。4月11日,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又一次迎来了如约“回家拜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文明基本特质形成的源点和起点。5000多年前,他率领先民初辟鸿蒙、统合九州,播谷植桑、创文演历,兴医定律、造车制衣,肇始中华文明,丰植民族根魂。新郑正是轩辕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之地。
“每次回来参加拜祖大典,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根和祖在这里。”作为马来西亚籍第四代华裔,已过花甲之年的马来西亚姓氏总会联合会荣誉会长洪来喜置身大典现场,又一次被震撼到了。
“从入场到拜祖,整个过程仪式感拉满,让人沉浸式感受到中华文化焕发的独特魅力。”洪来喜说。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典进一步完善仪式音乐、服装、舞美、礼制等,增强仪式感、厚重感、感染力和文化承载力,体现传承和创新、礼制和时代的深度融合,凸显黄帝文化特色、黄河文化内涵和中原文化特质。
春和景明,万物欣荣。规划提升后的黄帝故里园区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典雅厚重的整体建筑、规制严谨的礼仪空间,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拜祖氛围。
看到前来拜祖的嘉宾争相在各个建筑前“打卡拍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黄帝故里园区的领衔设计者何镜堂深受触动,“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充分展现中国气派、文明力量、时代格局,才会引发炎黄子孙的深深共鸣。”
寻根中原,拜祖轩辕。增加非遗民俗表演,增加大型入场仪式,增加六大拜祖方阵……“老家河南”以更多新意为全球炎黄子孙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典。
500米“豫”见5000年。从寻根门到轩辕殿黄帝像,距离500多米,寓意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源远流长。沿园区中轴线一路前行,仿佛步入历史文明通道、穿越人类岁月长河。
进寻根门,观甲骨碑林方柱高举;经系祖坛,献古代“八佾舞”最高礼仪、赏杜岭方鼎王者风范;上轩辕桥、过故里祠,听青铜编钟古音缭绕;经仪门,入拜祖广场,端详两侧今年“上新”的连廊浮雕,读懂黄帝文化、追溯中华文明。
“八佾舞的表演震撼人心,乐舞敬拜环节又很唯美。”身穿印有“根”字黄马甲的17岁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曾蕙芳,是第一次来到黄帝故里,她寻到了根,也被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圈了粉”。
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礼仪舞蹈,64位“佾生”列阵,舞者是塔沟武校学生。“八佾舞发源于夏商时期,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右手拿翟,代表天;左手拿龠,代表地;一天一地一人,展现君子之风,彰显国之礼仪。”舞者卢志坤说。
今年是甲辰龙年,龙元素贯穿大典始终。寻根门上手工雕刻着飞舞祥龙;大典最后一条身长75米的“巨龙”从轩辕丘乘风而起,令人叹为观止。“整个拜祖过程庄重肃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参加完拜祖大典,台湾学生陈薏如深有感触地说。
“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让大家一看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礼仪大典,同时又要很好看,展现与众不同的气质,以文化自信自强彰显中国力量。”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总导演陈临春表示。
这正是:固本开新又一春,拜祖大典出新彩。
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隆重举行。 记者 邓放 聂冬晗 摄
拜祖文(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岁在甲辰,三月初三,春风和煦,万物滋长。世界炎黄后裔以虔诚恭敬之心,拜祀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谦,谨以全球华人之名,肃手恭颂,其辞曰:
粤稽遐古,天地洪荒,具茨绵绵,我祖是降。
稼穑垦殖,莳谷艺桑,葛麻为衣,缫丝制裳。
建宫筑室,论医岐黄,婚丧有仪,礼乐有章。
仓颉作书,依形类象,仰观天文,历律初张。
胙土赐姓,尊亲有常,举贤任能,整纪肃纲。
舟车指南,巡狩四方,六合遂治,仁覆八荒。
定鼎中原,结盟炎黄,修德怀远,拓土开疆。
百官廉俭,民风和祥,天下归心,协和万邦。
世代赓续,文明恒长,龙脉相传,薪火炽旺。
优秀文化,承传弘扬,追古励今,自信自强。
踔厉奋发,续写辉煌,革故鼎新,勇毅敢往。
现代伟业,步履铿锵,捷报频传,世界景仰。
经济发展,民富国强,绿水青山,百姓安康。
一带一路,和合共商,讲信修睦,显有华邦。
大河之南,九州之央,瞻彼中原,豪迈气象。
两个确保,河南担当,十大战略,谋局精详。
十大建设,赋能增量,创新驱动,百业兴旺。
蓝图绘就,复兴在望,不惧风雨,前路康庄。
炎黄子孙,血脉相连,携手同心,共筑梦想。
在兹新郑,祈我祖皇,佑我中华,祺福祯祥!
颂曰:
念吾祖之圣德兮,永世不忘。
思来日之可追兮,振翅一往。
知艰险而不畏兮,风雨难挡。
绘大同之盛景兮,何遑多让!
洪绪烈烈而磅礴兮,万千气象。
生民尔瞻以奋发兮,国运永昌!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