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松木。受访者供图
《易经·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这两幅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其广泛传播对于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河洛地区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洛神传说……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神话传说赋予了河洛文化哪些精神内核,对于河洛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9月11日,记者专访了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松木。
神话传说是中华早期文明的浪漫表达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记录。常松木表示:“人类没有文字的时代,历史依靠人们口口相传,神话就是口传的历史,是对上古时期先民生活方式的记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在他看来,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基干,神话传说则是中华文明最原始、最富有想象力的浪漫表达,构筑了中华民族早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石。
河洛地区的神话资源非常丰富。“从类型上来说,主要包括创世神话、灾害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很多故事围绕黄帝、炎帝、蚩尤、大禹等展开,在文化、政治、治国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常松木说,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为中华儿女寻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根本答案提供了重要指引,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其中,河图洛书是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
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常松木说,针对洛书究竟来自哪里,有三种说法。《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另外还有黄帝、仓颉说和大禹说。
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未见诸先秦典籍,直至宋代,才有相关内容流传。“现在我们见到的河图、洛书,是以黑点和白点为基本要素,组合成数字符号,并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洛书有九组数字符号,河图有十组数字符号,所谓‘书九图十’。”常松木表示。
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的地方;河南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古碑,据说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古称洛汭,位于今天巩义市的河洛镇,据史载,黄帝、尧、舜、禹、汤、周公旦、周成王等人曾在这里修坛沉璧、祭祀河洛,留下了“河图洛书”“伏羲画八卦”“洛神”等诸多传说与典故。现存伏羲台遗址,据说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河洛文化核心发源地,这里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上古地标。
古老智慧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启示
大禹治水是河洛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话传说,大禹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立国始祖。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与“洛书”有紧密的联系。相传,大禹治水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常松木说,文献记载,大禹得到洛书后,仔细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洛书的奥妙和数字排列的规律,因而治水时重视测量、注重疏导,成功治理水患。
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洛阳东南的禹都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铸九鼎、划九州。禹铸九鼎,意味着大禹掌握了九州的统辖权和对九牧的宗主权,从此,鼎就成了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常松木介绍,据专家论证,大禹治水主要发生在河洛地区,在河洛地区周边十几个县,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大禹统一九州,建立夏王朝,进一步建章立制,使得华夏民族由邦国时代进入王国时代,他制定的洪范九畴,成为夏商周三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则,在中华民族形成史及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禹带领民众治水,体现了勇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奉献精神;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体现着仁爱的精神;炎黄会盟的神话传说,蕴含了团结精神;从炎帝发明农业、嫘祖发明丝绸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创造革新的精神……
提起河洛文化的神话传说,常松木如数家珍。他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它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德治教化”等宇宙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植入中华民族记忆的深处,塑造了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
“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对当代的社会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启示。”常松木认为,河洛文化众多的神话传说,数千年来传递着敢于抗争、自强不息、不畏挑战、自我奉献、勇于创新等精神密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我们应当站在文明发展史、文化演进史、民族成长史的高度,深入挖掘神话传说蕴含的深远意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