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名家

张新芳

张新芳(1927年——2006年8月) 河南曲剧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河南邓县(今邓州)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岁进邓县戏班学艺。工青衣、花旦。曾在豫南鄂北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开封曲剧团副团长,河南省曲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河南分会副主席。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擅演剧目有《荆钗记》、《秦香莲》等。《陈三两》已拍成戏曲片。

享有中国“曲剧皇后”称号的张新芳,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是她,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是她,与同行们一起,努力将曲剧发扬光大,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从艺70余年来,张新芳演戏100多部,但她从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张新芳先生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作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等。1959年,毛主席观看了张新芳演的《陈三两》后大加赞赏,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陈三两》曾被多种剧种移植与搬演,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故事片,至今传唱不衰。   与张新芳先生艺术造诣相得益彰的,是她有口皆碑的艺德,是她对广大观众的一腔赤诚和对曲剧艺术的一往情深。尤其是在她古稀之年,虽然身患绝症,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人民献艺。

鉴于张新芳先生在曲剧艺术发展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党和人民也给予她很高的荣誉。她生前曾任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曲剧团团长等职。今年5月,她还被授予“河南省曲剧老艺术家终身荣誉奖”称号。

王秀玲

1935年出生于湖北汉口的王秀玲,幼年便随父学唱曲剧,7岁已能主演《蓝桥会》、《花庭会》等戏,9岁时以主演《七仙女》一举成名。王秀玲扮相秀丽,音质甜美,她的唱腔清丽柔婉,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表演内蕴饱满,是曲剧闺门旦的优秀代表人物。她从艺60余年来曾主演过10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如《风雪配》、《拾玉镯》、《听琴》、《柳毅传书》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鲜活的少女、少妇形象,真不知有多少观众曾被她的舞台形象所征服。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河南戏粗犷豪放,很少去演绎细腻缠绵的故事。但1955年,一台河南曲剧《红楼梦》却轰动一时,不仅在郑州连演不衰,而且晋京演出也大受好评。有人这样评说:曲剧《红楼梦》在河南曲剧的发展史上画下了举足轻重的一笔,让很多不了解河南曲剧的人认识了河南曲剧的优美,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河南曲剧这一剧种。而当年在《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王秀玲,也因其出色的表演而被誉为“活林黛玉”。

有“活林黛玉”美誉的王秀玲,在人物的塑造及表演和唱腔的把握方面均十分到位:忧伤、哀怜的眼神,细腻、委婉的唱腔,使活脱脱一个林妹妹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个心地高洁的大家闺秀,却只能寄人篱下;极富反抗精神,但又孤立无援;向往自由的爱情,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内心善良,但身处压抑的环境,因而异常敏感,只能终日以泪洗面。王秀玲演活了林黛玉,而演林黛玉的同时也让王秀玲对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表演不能只求形似,而要让人物活在舞台上。认识的升华使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等到1956年她在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班受到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大师的指点后,她的表演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继林黛玉之后,王秀玲没让观众失望,她又拿出了新作《风雪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欢快、喜悦、甜美的高秋芳,完成了自己的又一个代表作。剧中“洞房”的表演和唱段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1981年该剧还被河南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在2002年的首届黄河戏剧奖评奖活动中,河南省有10名老艺术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这其中就有著名的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

马骐

马骐,自幼从艺于四十年代闻名川、鄂、豫地区颇有名气的小生马文才先生。是河南曲剧的第一代曲剧演员,洛阳曲子代表人物。

马骐先后主演了古装戏《寇准背靴》中的寇准(素有活寇准之美称)、大型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白毛女》中的杨白老等,《血染玉壁书》中的侯霸、《九龄救主》中的张九龄、《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十五贯》中的况钟、《跑汴京》中的杨世英、《潘杨讼》中的杨继业等一百多个舞台艺术形象。

海连池

海连池,1945年生,回族,河南禹州人。供职于郑州市曲剧团,现居英协文化有限公司。曲剧丑角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彩色电影戏曲片《卷席筒》、《薛刚反朝》、《孤男寡女》、《徐九经升官记》等。

家庭简介

海连池有两个孩子,男孩叫海波,毕业于省戏校,女孩叫海英,毕业于市戏校。儿媳耿梅也是团里的演员,在《卷席筒》中扮演苍娃的嫂子张氏。海老师的妻子叫张继,外号信箱,长得漂亮。   

海老师的父亲叫海昌明,是个鞋匠。海老师弟兄六个,没姐没有妹子,把他当成一个女孩子,穿的红棉袄,洗碗打灶做针线活。十四岁在白沙街掌鞋,参加业余剧团,有名的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热、不怕脏。先拉乐器后唱花脸。到郑州后,被剧团保送到训练班,保送到戏校。在一次救场中把自己救红了。

人物生平

1974年,省团市团分开。开始主演《卷席筒》,“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这脍炙人口的《卷席筒》唱段,几乎是家喻户哓。人们想起了《卷席筒》,就想起了河南曲剧;想起了小苍娃,就想起了海连池。可见《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小苍娃也就成了海连池的别名。和牛得草一起演过《卷席筒》,由他主演的《卷席筒》还被拍成了电影。   

后任郑州市曲剧团团长。当时搞一个“苍娃公司”,一个“卷席筒公司”,最后归纳到一个公司。开始研究汽油,在这个废油中间买回来以后研究。由于这个生意有别的公司涉嫌作假,致其亏损二百多万。   

后来养蝎子,共投二十万。因上当受骗,被人家拿住他的名誉做宣传,致老百姓上当。海老师以凡是经过他卖的蝎子,人家赔多少我还多少,全部还完。   

2012年10月4日早5点0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享年71岁。

艺术成就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海连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广泛吸收京剧、越剧、豫剧和其它地方剧种的声腔艺术与表演技巧,使之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磨炼着充实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节奏,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的动作巧妙地结合到传统的程式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表演动作和表演方法,实现了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转化,逐步使自己的艺术进入了美不胜收的层面和较高的艺术境界。   

海连池在艺术上追求真情实践和时代意味。他注重透过剧中人物寻找意蕴的丰富和情感上的事实,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亮点”,还剧中人物一个"实实在在"的面目,把自己深刻的体验和充盈的激情赋予人物,让所演的人物真正“灵魂出窍”,通体闪光。  

海连池在艺术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勇于进取,勇攀高峰,他经常奔波于农村和厂矿,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献给人民,为曲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胡希华

胡希华,男,汉族,曲剧丑角。1946年生于社旗县。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剧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多次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考入今南阳市曲剧团,后调入河南省曲剧团。曾先后担任南阳地区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副团长。主工丑行,吹、拉、弹、唱兼能。代表剧目有《屠夫状元》、《李豁子离婚》等。曾到中南海及台湾等地演出,唱腔磁带发行全国。1990年参加中国首届曲艺节,获得演出一等奖;1992年参加河南省法制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1993年获河南省首届曲剧演员荧屏赛表演一等奖;1994年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1998年参加演出的电影戏曲片《阎家滩》获得“华表奖”。1999年6月20日在黄河迎宾馆演出,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其传略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书。为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剧协会员、河南省曲协会员。河南省曲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胡希华有一副大生的好嗓子,高亢明亮,音域宽广,收放自如,韵味十足。30多年来,他在舞台上塑造了几十个血肉丰满、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有许多被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河南黄河音像社、海南星河音像公司等单位还录制出版了他演唱的喜剧《闫家滩》、《李豁子离婚》等剧目。1979年移植的《屠夫状元》上演后,立即成了他本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该团盛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十余年来己演出数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