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节展:吹动漫之风,追产业之绩
中央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政策带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情,在全国34个省、区、市中,九成以上举办过动漫节展或赛事活动,其中,有的是独立的、包含多项内容的动漫节或动漫赛事,有的是以动漫为主题的附属于其他博览会的活动,主办方大到部委或地方政府,小至企业或学校,举办地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各省会等二三线城市以至于地县级城市。通过这些频繁的节展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对动漫的接受度和认知度也在大大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在2012年举办的动漫节展活动总计超过70个,作为节展黄金期的“十一”则汇聚了总数的近1/7。据中国动画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宋磊分析,与2009年相比,2012年节展数量增幅约47%,按照举办届数来分,新创立的节展为28个,占40.0%,举办了5届及以上的动漫节展为24个,占34.3%;按举办地点来分,全国有24个省、区、市举办过动漫节,涵盖面积较广,其中,广东省和浙江省最多,各有9个;按举办时间来看,8月至10月末是中国动漫节展举办的高峰期,共有40多个节展在此期间举行,占全年的60%以上;从主办方来看,由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当主办单位的节展占87.1%,可见各级政府依然是我国动漫节展的主要推手。
在北京蟹岛举办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是2012年最后一个由国家部委作为主办单位的国家级动漫节展,也是动漫节展“国家队”中唯一的新成员,其他则是有四五年品牌积累的“老同学”。尽管资历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即强调产业特色,追求产业效益,比如在招商招展中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内容安排上突出项目推介交易、授权合作与论坛交流等。对稍有规模的动漫节展而言,“产业化”都是一大目标,但是,不是每个动漫节展都能以此为追求,比如河南省玉环县的乡村动漫文化节、福建龙岩市的缤纷动漫节、内蒙古赤峰市的“我爱我家”杯赤峰动漫节,它们从名称上看就不便与“产业链条”挂上钩,倒更适合在“商业行动”上加把劲。
综观2012年国内的动漫节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队列:一是以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型动漫节展逐步显现出节展的品牌价值,对行业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属性明显,同时不乏群众参与性和商业消费属性;二是地方中小型动漫节虽然在资源占有、品质维持和影响力上无法和大型节展相比,但多数扎根本土,依赖当地政、企、市民的支持,表现出不同的草根特色和生命力,在以商业售卖和Cosplay表演为主的同时体现出产业化、专业化的意愿与追求。
2013年动漫节展大幕由北方的齐鲁动漫展和南方的穗港澳ACG动漫游戏展拉开,二者皆属上述第二队列,且都因延期而凑巧成为“开年动漫展”,此后,几十个动漫节展(赛事)将陆续亮相,可以预见:
首先,从东部一线城市而至西、南、北部众多二三线城市、从综合到专业到嘉年华、“官办民办”“老生新人”齐发展的多元化局面仍将维持,在内容、主题、组织、运作等方面将更多角度、更多层面。
其次,在基于地方特色的差异化诉求之外,产业化仍将是国内动漫节展的主流追求,在此主流之下可能出现不同形式的“分流”,如内容上继续采用常规的项目洽谈会、对接会搭建产业交流平台,运作上由一个或多个专业机构、公司负责,形成可推广复制到别处的办展模式或基于产业链意识的协作模式,社会或企业资本或可借此介入使动漫节展的举办呈现出一定的市场化趋势。
再次,作为动漫节展重要内容之一的动漫赛事及奖项将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朝着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成为“节展标签”,如金猴奖之于杭州国际动漫节,金龙奖之于广州中国漫画节;二是走普及化路线借动漫元素在其他领域的渗入来推广专业知识,如一些主题性的(动)漫画比赛;三是强调区域特色借动漫节展进行地方推介;四是独立于动漫节展之外成为单体赛事但同时为节展助威造势,如一些节展中的Cosplay活动。

动画电影:行业生态积聚能量,扎堆上映喜忧参半
综合新浪微博ID“电影市场观察者”“电影票房贴吧”“晴天雨的2011”提供的数据,2012年全年上映动画电影31部,总票房超过13亿元。从生产方来看,国产动画电影19部,引进动画电影为12部;就上映时间来看,6月至8月是热档,6月9部、7月5部、8月5部,3个月上映的片子占全年总数一半以上;从观影方式看,有9部提供了3D;从票房分配来看,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近4亿元,有8部票房过千万元,引进动画电影总票房超过9亿元,仅两部票房未过千万元。
据以往经验,票房最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在上映前都少不了电视动画、儿童网络社区、游戏或玩具等各种产品的前期铺垫,因此,2012年的国产动画电影“黑马”被业内人士公认是取得超过2000万元票房成绩的《神秘世界历险记》,网友“洋山之芋3”对该匹“黑马”的成色做出了包括制作、发行、受众、档期在内的详细分析,如上映前无前作等根基铺垫、宣传攻势和规模处中等水平、导演和制作公司并非知名者、发行公司及合作发行方不是动画电影宣发行家、没有打“3D”牌使票价无优势等。在《神秘世界历险记》广受赞誉的同时,另一部动画电影《戚继光英雄传》因制作粗糙和宣传的极大反差而遭到了业内人士的痛批,该片的票房成绩为“不详”。这种鲜明的对比,既反映出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渐增强,也表现出动画从业者的自觉自省意识和自发的“正能量”,良好的国产动画电影生态环境正在形成中。
与2012年的寒假档只有两三部动画电影上映的情况截然不同,2013年寒假档有近10部动画电影上映,分别是:《绿林大冒险》(1月19日)、《喜气羊羊过蛇年》(1月24日)、《波鲁鲁冰雪大冒险》(1月25日)、《洛克王国2圣龙的心愿》、《巴啦啦小魔仙》(1月31日)、《郑和1405:魔海寻踪》(原定2月1日,传延期待定)、《魁拔2》(2月10日)——再加上2012年12月底上映的《夺宝幸运星大电影金箍棒传奇》与《重返大海》。
这种罕见的“批量上映”现象在业界引起热议,或叫好、或担忧、或出谋划策、或静观其变,有人说反映出国内动画电影急剧扩大的市场容量和渐趋细化的市场细分,有人认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档期依赖背后是不自信。“数量井喷,实为逼上梁山,而非水到渠成。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国动画电影,其里里外外总是多几分悲壮、急促与戾气,少几分从容、淡定和情怀。”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认为。
从年初的这场国产动画电影“大战”放眼看去,今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或许会出现以下走向:第一,产量保持上升态势,一些国产动画电影进入品牌建设期或成长期,以系列形式推出续作,如“神秘世界”“魁拔”“摩尔庄园”“洛克王国”;第二,在普遍的低龄化中,开始出现受影片铺垫产品和重点区域营销等因素影响的受众细分趋势;第三,更注重国际动画市场的开拓,如通过中外合拍的生产制作方式或“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宣传方式;第四,国产动画电影的总体票房在上升的同时,单片票房因互相牵制而很难出现新高,从整体看,国产动画电影与引进动画电影在市场竞争力上的差距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