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聚焦“健康生活”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宋代女子的“高级定制”有多潮?只有想不到没有穿不了
花冠、角冠、山口冠……宋代女子的“帽子”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们不敢戴宋代皇后娘娘穿的“祎衣”上代表尊贵地位的图案竟是“野鸡”最近热播的新剧《清平乐》让古代礼服制度成为热议话题在惊艳四座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文化自信”的思考宋代最高礼服有多讲究宋代女子如何打扮自己让我们一起听专家从“头”说起
-
北齐墓葬壁画乘“云”露真容
徐显秀墓壁画是中国北齐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大型墓葬壁画,距今有1400余年的历史。为加强保护,墓葬不对外开放。近日,太原北齐壁画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人们可以在“云端”随时欣赏神秘的北齐壁画。
-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我是故宫“看门人”》出版
有个人,在7年多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一件事:把“活”字写进故宫的“门”里,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他就是自称故宫“看门人”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单霁翔的新作《我是故宫“看门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为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献礼之作。
-
上海发起12小时“接力” 百余名家用音乐温暖世界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北京时间早上8时起,一场规模空前的线上音乐会“用音乐温暖世界”12小时特别直播,将在《黄河颂》的旋律中开启。柏林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世界名团、剧院的近百位音乐家参与在线“出演”,曲目缤纷华丽而主旨只有一个——“即使疫情让人们隔着千里万里,但音乐中我们的心同在!”发起人上海歌剧院院长、音乐家许忠说。
-
茅奖得主首次直播为读者开书单
河南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日前携其长篇小说《应物兄》做客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抖音平台完成个人首次直播,这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首度在抖音平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