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创建于1997年,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并加强保护和利用,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该项目每两年评审一次,中国上一次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入选。
-
英国公共图书馆馆藏下降惊人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英国公共图书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馆藏数量减少的状况相当惊人。英国特许公共财政和会计协会负责公共图书馆相关数据的统计。最近该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底,英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为5230万册。这意味着自1996年以来,英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减少了2500万册。
-
安理会决议呼吁防止文化遗产在冲突中遭破坏抢掠
安理会当天就防止恐怖组织及在武装冲突中破坏和走私文化遗产问题举行公开会议并通过决议。决议说,安理会谴责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及相关个人和团体大规模非法挖掘、抢掠文化遗产,申明非法袭击宗教、教育、艺术、科学、慈善专用场所及建筑物或历史古迹可构成战争罪,必须将制造此类袭击者绳之以法。
-
中国与埃及文物精品在德国“交相辉映”
当地时间22日晚,德国柏林博物馆岛新博物馆内上演了一场世界两大古文明——中国和埃及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一边是青铜器、陶器、玉器、雕塑、护身符、建筑构件、珠宝……约300件华夏瑰宝与古埃及文物精品依文字、统治形式、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静默的“对话”
-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近日,应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市长拉斐尔·格雷卡之邀,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孔子》雕塑落户巴西。这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是中巴文化交融的永恒印记。由于《孔子》雕塑将永久立于库里蒂巴市政厅及州政府的前广场,巴西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孔子》雕塑底座高1.5米,总体高度为4.46米,青铜铸造,坐北朝南,雕塑周围布满红黄相间的鲜花。庄重、巍峨的《孔子》雕塑立于“中国广场”,形成巨大的中国文化气场,和善、仁慈、智慧的孔子以“中国广场”为杏坛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故事。
-
境外考古热中的冷思考
十多年前,中国考古学家主动走出国门,在境外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迄今为止,从亚洲蒙古高原到南美热带雨林,从丝绸之路沿线到非洲南部海滨,都可以看到中国考古学家的身影。这是中国考古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值得积极地提倡,也需要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