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埃及文物精品在德国“交相辉映”
当地时间22日晚,德国柏林博物馆岛新博物馆内上演了一场世界两大古文明——中国和埃及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一边是青铜器、陶器、玉器、雕塑、护身符、建筑构件、珠宝……约300件华夏瑰宝与古埃及文物精品依文字、统治形式、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静默的“对话”
-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近日,应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市长拉斐尔·格雷卡之邀,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孔子》雕塑落户巴西。这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是中巴文化交融的永恒印记。由于《孔子》雕塑将永久立于库里蒂巴市政厅及州政府的前广场,巴西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孔子》雕塑底座高1.5米,总体高度为4.46米,青铜铸造,坐北朝南,雕塑周围布满红黄相间的鲜花。庄重、巍峨的《孔子》雕塑立于“中国广场”,形成巨大的中国文化气场,和善、仁慈、智慧的孔子以“中国广场”为杏坛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故事。
-
境外考古热中的冷思考
十多年前,中国考古学家主动走出国门,在境外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迄今为止,从亚洲蒙古高原到南美热带雨林,从丝绸之路沿线到非洲南部海滨,都可以看到中国考古学家的身影。这是中国考古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值得积极地提倡,也需要冷静地思考。
-
西班牙借“塞万提斯年”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2016年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西班牙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全方位展示自身文化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的机会,全年文化工作围绕“纪念塞万提斯”这一主题,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
世界遗产大会:保护仍是关键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以及《世界遗产名录》新增遗产地名单的出炉,再次吸引了人们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讨论。为此,本期特刊发一组相关稿件,回顾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要瞬间,了解全球各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启发人们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思考不断深入。
-
拜占庭与古典文明
人们常说拜占庭人传承地中海古典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主要是指他们在漫长的中古时代占据着希腊及希腊化这一古典文明核心区;其生存环境的重要特点在于,东地中海浅海区域形成的人居模式多样性和沿海城市文化中心的持久性。自古以来,地中海特别是东地中海地区孕育了多种古代文明,及至古典文明昌盛的希腊罗马时代,地中海古代文明出现了集大成式的发展。在上千年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直接继承和传播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吸收了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