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彰德刻纸、石林剪纸、卫滨区剪纸、召陵区剪纸、河洛剪纸)
剪纸是以纸张等材料,以剪刀、刻刀为主要创作工具,剪刻成各种各样图案,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的作品,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镂空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城乡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题材很多,寓意很广,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2021年,剪纸(彰德刻纸、石林剪纸、卫滨区剪纸、召陵区剪纸、河洛剪纸)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黄河古陶
黄河古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浚县志》记载,浚县黄河古陶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大来店镇的大赉店遗址和介于钜桥镇与卫贤镇之间的鹿台遗址,是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制陶业发达之地。黄河古陶采用黄河澄泥为原料,把黄河故道上一米左右的土层翻开,用其80厘米左右厚的土层。经淋泥、拉坯(手摇、脚踩)、坯型晾干、修坯、人工起线、绘画、线刻、修稿、阴干、馒头窑烧制,窑变出成品。在烧制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红、灰、黑三色,成功焙烧出石青、石绿、绛紫、褐、黄等色,其色调柔和,古色古香,古朴典雅,自然天成。在雕刻技艺上有线刻、绘画、深浮雕、高浮雕、镂空、虚实等技法。 2009年,黄河古陶被...
-
登封木版年画
中岳嵩山地区文化积淀丰厚,淳朴的当地民众活态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礼仪,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登封木版年画明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寇谦之进见中岳王》《隔山照》等年画,清代也有《财神临门》《马上发财》等门画、灶画的传承与发展。登封木版年画题材样式有门神,大门上一般是武将,有《敬德》《秦琼》《关公》《张飞》等,上房门上多是《天官赐福》《人寿年丰》等,厢房门多是《五子登科》《福贵有余》等;神祃,如《天地全神》《灶王爷》《牛王爷》《马王爷》《龙王爷》《财神爷》《钟馗》等;及单坯画,如清代版《嵩山全图》《中岳庙会》,明末版《寇谦之进见中岳王》《八骑八仙》《福贵娃娃》《连生贵子》等。年画作...
-
虢州石砚(三门峡市湖滨区)
虢州石砚始于唐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选用三门峡市湖滨区朱阳镇紫石沟大裂谷色泽绚丽、质地优良的唐坑、洞坑、水坑和平底坑石材为原料,借助錾子、木锤、钢锉、铲刀、刻花打形刀、精雕刀等工具,经过精选砚材、加工打坯、创意设计、粗雕、精细雕刻、粗磨、精细打磨、铭字、封蜡、配盒、底座包装等工序,制作出线条流畅、题材广泛、古朴典雅、构思奇特、情趣盎然的各种砚台,尤以俏色雕刻为其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 2021年,虢州石砚(三门峡市湖滨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虢州石砚(灵宝市)
虢州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的红丝砚齐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唐代李济翁《资睱集》记载:“元和初,叔祖宰虢,山涧得一紫石,琢为砚,名稠桑砚。”唐代虢州紫石砚被列为贡品,唐杜佑《通典》记载:“虢州岁贡砚十枚。”虢州石砚以未受风化的砚石为原料,颜色两种以上为普通,三种以上为中等,大型的藻类化石砚石为上等。石品有鲜紫、檀紫、鹅黄、土黄、碧绿、三彩、多彩等十余种。经选料、制坯、设计、凿刻、雕刻、磨光、配盒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以石赋意,以意赋形,以形表意,形意交融,具有柔而不绵、发墨不渗等特点,为历代皇室贵族、文人墨客所青睐。 2007...
-
灯笼画(内黄灯笼画)
安阳市内黄县一带有春节挂灯笼、小孩挑灯笼,和姥爷、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习俗,为内黄灯笼画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内黄灯笼画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在灯笼、年画的基础上,选用当地盛产的芦第杆、高梁杆为扎制骨架,经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最后在骨架外贴上特制的小型木版年画,制作出正方形、六边形等灯笼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刻版以梨木、杜梨木为主,线条精细留长,图案生动自然。采用平面构图,画面饱满对称、紧密、上下实,留白较少,装饰性强。题材采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等,主要流传于内黄县马上乡东四牌村及周边地区。 2021年,灯笼画(内黄灯笼画)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