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笼画(内黄灯笼画)
安阳市内黄县一带有春节挂灯笼、小孩挑灯笼,和姥爷、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习俗,为内黄灯笼画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内黄灯笼画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在灯笼、年画的基础上,选用当地盛产的芦第杆、高梁杆为扎制骨架,经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最后在骨架外贴上特制的小型木版年画,制作出正方形、六边形等灯笼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刻版以梨木、杜梨木为主,线条精细留长,图案生动自然。采用平面构图,画面饱满对称、紧密、上下实,留白较少,装饰性强。题材采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等,主要流传于内黄县马上乡东四牌村及周边地区。 2021年,灯笼画(内黄灯笼画)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上蔡县东岸核桃雕花工艺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上蔡县东岸乡的柴庄、大苏庄、小苏庄和小袁庄为盛。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类繁多,除最早雕刻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老寿星、诗词、谜语等“桃扣”外,后呈现形式不断拓展,有手链、桃心、桃葫芦、桃印、绣球、佛珠、十二生肖、桃木剑、桃木刀及桃核宝灯等品类。东岸桃核雕花需经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及加工等诸多工序,原料主要来源于桐柏山和南太行山区。东岸桃核雕花制作工艺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避邪消灾”之外,又因造型美观、花纹多样、细腻逼真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2007年,...
-
传统糖塑(吹糖人)
“吹糖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久远,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自古以来,吹糖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其技巧和基本制作工具一直沿袭,大体未变。制作工具有铲勺、剪刀、锯末、砂锅或铜锅、苇子、木架。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 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主要制品。除此之外还有狗抓兔、马背羊、猪拱地等民俗造型,马上封侯、牛气冲天、富贵平安吉祥寓意类,神龙出海、吉祥玉兔、虎虎生威等神话故事类。糖人作品造型简约大方,栩栩如生,别致有趣,深受百姓喜爱。 2013年,传统糖塑[吹糖人](开封市)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滑县马氏糖人
滑县马氏糖人位于河南省滑县老店镇岳村集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马氏糖人从过去的走街串巷、敲锣换破烂的游动艺人,渐渐地发展成进文博会、非遗展、进校园,并走出国门,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他们通过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门艺术,从而能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马氏糖人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及宣传,已传承学员两百余人,使马氏糖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在发展中不断研究创新,让马氏糖人艺术之根越扎越深,路越走越远。 2011年,传统糖塑[吹糖人](滑县)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布艺(商丘虎头鞋虎头帽、灵宝布艺、唐河布艺)
布艺是以布、绸、绢、缎、丝线、艾叶等为主要原料,借针线、剪刀等工具,运用剪、缝、绣、贴、挑、拨(扎)、拼、纳、镶等技法,经过画样、剪样、缝合等工序,缝制出服装、鞋帽、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肚兜、披风、枕头、香袋等生活用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色调淳朴,轻巧实用,是一门集民间剪纸、刺绣、缝纫等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为农耕文化的产物。 2021年,布艺(商丘虎头鞋虎头帽、灵宝布艺、唐河布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布艺(鹿邑虎头鞋虎头帽)
公元前571年,老子诞生在鹿邑,取名“狸儿”(“狸儿”是老虎的别称)。2000多年来,鹿邑人民世代崇尚虎文化,制作虎头鞋、虎头帽的风俗传承至今。鹿邑虎头鞋、虎头帽制作繁琐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先取样式、尺寸、图案、形状等,形状越大气,越夸张越好。然后把五颜六色的绣线分类精心缝制。再把绣好的眼睛、嘴巴、鼻子搭配到虎身上。鹿邑县虎头鞋、虎头帽丰富多彩,具有楚文化的装饰性,整体看粗犷彪悍,做工精致细腻,针针线线严谨周密,具有中原文化的鲜明特征。时至今日,鹿邑当地小孩满月时,长辈仍送缝制好的虎头鞋、虎头帽,表示送福、送平安,表达鹿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子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