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艺(浚县万福虎)
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民间文化。浚县万福虎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浚县万福虎工艺流程严谨有序,层次分明。从精选布料开始,经过裁剪、缝制、填料、绘画、剪贴、刺绣七道工序制作而成。万福虎分三个系列,即画虎、剪贴虎、绣虎。于虎头上绘出耳、目、口、鼻,虎身绘出各种花卉,即为画虎;用多种色彩的布料剪成虎的耳、目、口、鼻和各种花卉分别粘贴于虎的各个部位,即为剪贴虎;先于虎体各个部位绘出所需图案,再用多种色彩的丝绒线分别按图案刺绣,即为绣虎。三个系列中绣虎难度较大,涉及刺绣中正针、横针、竖针、长针、短针、拉链针、交叉针、平行针、倒口针、倒锁针、扫针等十几种针法。万福虎作品造型生动...
-
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
鄢陵蜡梅又称黄梅、香梅,属腊梅科腊梅属植物,落叶灌木,性喜阳,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利用其制作盆景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延传至今,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工序主要有五大步:即育桩(繁殖),可用播种、分株、扦插、压条等方法;嫁接,是蜡梅最常用的繁殖方法,有切接、靠接、芽接、腹接、劈接等多种方法,一般以狗牙蜡梅做砧木,素心蜡梅、虎蹄蜡梅、檀香蜡梅等优良品种蜡梅做接穗;修剪,一般宜在花谢后发叶前适时修剪,剪除枯枝、过密枝、交叉枝、病虫枝,并将一年生的枝条留基部2至3对芽,剪除上部枝条促使萌发分枝;造型,一般在花尾期,结合整枝造型;上盆,即根据蜡梅桩的大...
-
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
张弓酒产于河南省宁陵县西南,这里地处黄淮流域淮河水系,酿酒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后逐渐由发酵酒演变为蒸馏酒。父子、师徒口授手教,传承至今。张弓酒酿造用粮十分考究,精选当地产优质高粱、冬小麦为主要原料。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酒的近百道酿造工序均由人工完成,人工踩曲制拖板曲(原料中添加酒糟),低温入窖,双轮底发酵,中、高温曲混用,量质截酒,圆桶状或方形的木制酒海贮酒。张弓酒属典型的中原浓香型白酒,具有“窖香幽雅、香味谐调、绵甜爽净、尾净味长,高度酒高而不暴、低度酒低而不淡”的特点。 2009年,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猪蹄制作技艺(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
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驻马店市平舆县古槐街道的位文俊,用辣椒、八角、花椒、葱、姜、盐等做调料,加工的猪蹄色泽好、味道适口。其后人在传承中,为了适应民众逐渐变化的口味,使猪蹄更有味和便于脱脂,在“位公猪蹄”的基础上,逐渐在卤料中增加辣椒的用量,并从中间将猪蹄劈,使得猪蹄吃起来麻辣鲜香,故称“位公辣半蹄”。目前,平舆县从事该技艺的从业者逐年增加,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2021年,猪蹄制作技艺(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中牟大白蒜栽培技艺
中牟素有“蒜乡”美誉,大白蒜是中牟县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皮白、皮薄、头大、质佳、高产、表皮紧裹、弹性好、富含蛋白质、味道香辛、营养丰富、耐贮运、保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享誉海内外,被国家列为中国优质大蒜出口创汇基地。中牟大白蒜栽培技艺以质地松软、有机质含量高的中性土壤为载体,利用耧、犁、锄、耙等农具,经过选取优质蒜种、施肥、栽培、管理、采收等环节,一般一年种植一茬,播种时间在9月25日至10月上中旬左右。该技艺易于传承推广,且种植出来的大白蒜能进行糖蒜、绿蒜、辣蒜、辣蒜粒、蒜泥、蒜片、蒜粉、蒜粒、蒜油等深加工,故在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
-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平县)
驻马店地区小磨香油的加工传统历史悠久,以水代法加工制取,需经过芝麻的选取、漂洗、烘炒、冷却、磨油酱,后通过搅、晃、荡、震、墩,将香油从酱糊中分离出来即为小磨香油。其色枣红透明、清澈莹亮,其味醇厚芳香,浓郁爽口。 2009年,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平县)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