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文化和科技“双向奔赴”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创新,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 呈现艺术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4个板块,从1.2万余件报名作品中遴选出210件作品参展,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AR、VR、MR)、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及其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旨在梳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彰显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
-
AI等数字技术为中外传统文物展览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AI等数字技术为中外传统文物展览注入新活力,不仅能够还原文物出土的场景、重现消失的文物,还让残缺的文物变得完整、褪色的文物重焕光彩。数字技术支持沉浸式、交互式展览不断发展,赋能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谱写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构建大保护格局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形成了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培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留存了丰富多彩的城市、镇村、建筑、景观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见证者、记录者、讲述者,是生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素材。
-
让非遗和研学深度融合
当非遗走近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这样的体验和熏陶,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发展非遗研学游是文旅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形式
-
开拓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意蕴
历史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交相融合,持续开拓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意蕴,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