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宴席制作技艺(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约创始于清嘉庆年间,是以许昌市禹州市本地猪肉、红薯粉条、豆腐、焖子等为主要食材,先将食材油炸或水煮,再上笼蒸制,而后倒扣在粗瓷海碗中,加入不同高汤托盘上桌的一种传统宴席制作技艺。
-
陈氏木梳制作技艺
陈氏木梳制作技艺源于清末,漯河市临颍县巨陵镇油坊陈村的陈万玉(1896-1979)师从邻村李晋庄著名制梳艺人李水旺,并传给其子陈林申,再传其孙陈庆伟。该技艺以当地盛产的桃木、枣木、梨木等为原料,利用夹锯、粗锉、细锉、木梳架子、方杆子等20余种特定工具
-
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由河南长垣人蔡士俊创始于1911年,蔡士俊原为清宫御厨,清亡后在北京前门外开“京都馄饨”饭店,创制了蒸饺和鸡丝馄饨配套经营,后因时局动荡,自北京迁回河南,重新开设“京都蔡记馄饨馆”。
-
传拓技艺
传拓,又叫打本、脱本、蜕本、拓碑、打碑帖。传拓技艺是以宣纸紧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将雕刻在金石器物(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上的文字和图像再现到纸上的一套技术方法。
-
传统香制作技艺
传统香制作技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是一种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多在庙会、祭礼、雅集、节日等场合中使用。制法与中药的制作很相似,要根据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选择香料或药材,然后通过蒸、煮、炒、炮等对香药进行炮制,香药按比例“配药”。
-
传统棚口扎制技艺
棚口,又叫彩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布扎工艺,起源于民俗活动,盛行于清末和民国。主要分布在渑池县天池镇东天池村、陶村、杨村等以及洛阳市宜阳、洛宁、新安县等地。